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5篇
  免费   775篇
  国内免费   1172篇
测绘学   189篇
大气科学   2221篇
地球物理   741篇
地质学   947篇
海洋学   357篇
天文学   116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28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Diagnosing the source of errors in snow models requires intensive observations, a flexible model framework to test competing hypotheses, and a methodology to systematically test the dominant snow processes. We present a novel process‐based approach to diagnose model errors through an example that focuses on snow accumulation processes (precipitation partitioning, new snow density, and snow compaction). Twelve years of meteorological and snow board measurement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main source of model error on each snow accumulation day. Results show that modeled values of new snow density were outside observational uncertainties in 52% of days available for evaluation, while precipitation partitioning and compaction were in error 45% and 16% of the time, respectively. Precipitation partitioning errors mattered more for total winter accumulation during the anomalously warm winter of 2014–2015, when a higher fraction of precipitation fell with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where partition methods had the largest error.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how isolating individual model processes can identify the primary source(s) of model error, which helps prioritize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62.
刘畅  陈天虎  周跃飞  金杰 《矿物学报》2011,31(4):742-749
探讨了固定床除Cr工艺以油菜秆为微生物生长的缓释碳源,含SRB的混合微生物和油菜秆对Cr(Ⅵ)的还原和固定的共同作用。动态实验分2阶段开展:初始2周的驯化阶段和梯度增加Cr(Ⅵ)浓度的除Cr实验阶段。除Cr实验中,间歇对固定床出水pH、氧化还原电位、SO42-及硫化物浓度、DOC、Cr(Ⅵ)浓度进行测试,实验结束后对固定床中固体产物进行SEM、EDS和XPS等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秆固定床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效果明显。当进水Cr(Ⅵ)浓度ρ[Cr(Ⅵ)]〈19.52 mg/L时,出水Cr(Ⅵ)和Cr(Ⅲ)浓度均低于排放标准(0.05 mg/L);Cr(Ⅵ)被还原为Cr(Ⅲ),Cr(Ⅲ)以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附着于油菜秆和其它固体物质之上。分析认为,油菜秆在固定床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中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3方面(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缓释碳源;吸附Cr(Ⅵ),降低其对微生物的毒性;作为Cr(Ⅲ)矿化产物的沉淀附着界面);Cr(Ⅵ)主要通过SRB的直接作用及H2S的作用被还原为Cr(Ⅲ);以油菜秆为碳源的固定床处理Cr(Ⅵ)的浓度上限介于15.05~19.52mg/L之间。  相似文献   
63.
王跃  许庆国 《物探与化探》2011,35(6):860-864
介绍了时间域拉东正反变换的基本原理及该项技术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以Ng和Perz的算法为基础,以开发地震勘探处理与解释系统为实例,解决了实验中遇到的拉东正变换时收敛精度、反变换数据无损还原和截断信号引起的能量扩散、低信噪比情况下的滤波等问题,进一步研究了改进算法在其他地形下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64.
采用强度折减有限元法,研究非均值堤防塑性区的开展特征和失稳破坏过程,并根据堤防应力场分布和临界滑动面的形成来分析堤岸整体失稳破坏的机理.结果表明:把强度折减有限元应用到非均质土层的堤防边坡稳定分析,在理论上、数值模拟实现上都是可行的;有限元静力平衡和位移计算不收敛作为堤防边坡整体失稳的标志,同时考察滑移面上某些特征点的...  相似文献   
65.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monthly total ozone concentration and monthly maximum temperature over Kolkata (22.56° N, 88.30° E), India, has been explored in this paper. For this, the predictability of monthly maximum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total ozone as predictor is investigated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he presence of persistence and similar cyclic patterns are revealed through autocorrelation and cross-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Common cycles of length 12 and 6 have been identified through periodogram. Hence, a predictive model has been generated b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n the form of Multi Layer Perceptron (MLP) using scaled conjugate gradient learning with sigmoid non-linearity. After training and testing the network, an MLP with total ozone of month n as predictor and maximum temperature of month (n + 1) as the target output is found as the best model.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has been judged statistically. Finally, the MLP model has been compared with linear and non-linear regressions and the efficiency of MLP has been established over the regression models.  相似文献   
66.
模拟酸雨对东北地区农作物生长、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不同pH模拟酸雨胁迫对农作物(小白菜)生长、生理及品质的影响,量化不同pH酸雨对小白菜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小白菜植株受害与pH密切相关,酸性越强,胁迫影响越显著,受害程度越重。随着酸雨酸性增强,小白菜生长受抑,生物量、株高等明显降低,食部鲜质量、干质量受影响程度比根部鲜质量、干质量大。在酸雨胁迫下,小白菜游离氨基酸总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且酸性越强,受影响幅度越大,弱酸条件下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营养物质的合成。酸雨可抑制叶绿素类与类胡萝卜素合成,影响光合作用,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67.
通过沉积物柱孔隙水中甲烷,SO2-4,Cl-,δc(34S-SO2-4)、δc(13 C-CH4)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了硫酸盐还原和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简称AOM)过程在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测定结果显示两个站位(J-A和J-E)间隙水中SO2-4浓度随深...  相似文献   
68.
中国大陆降水时空变异规律——I.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系统了解大尺度降水气候特征,利用2 3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1956—2013年多年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主要新认识有:① 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最高的站点在华南沿海,而小雨量、小雨日数最多的站点主要在江南内陆山区、丘陵;东部季风区山地、丘陵多出现低强度降水,平原和沿海易出现高强度降水;② 四季降水量均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增,南方秋季降水量明显小于春季,但华西和江南沿海秋季降水量较多,冬季降水在东南丘陵出现高值中心;③ 珠江和东南诸河流域降水量年内存在2个峰值,其中珠江流域有6月主峰值和8月次峰值,东南诸河流域主峰在6月中下旬,次峰在8月末,长江流域总体表现为单峰型,出现在6月下旬和7月初,西南诸河流域和北方所有流域降水均表现为夏季单峰型;④ 南方各大河流域从2月末到6月中下旬陆续进入雨季,北方各大河流域进入雨季时间集中在6月末、7月初;南、北方雨季结束时间比雨季开始时间集中,从南到北进入雨季时间持续120 d以上,而从北到南退出雨季时间则仅持续不到45 d;⑤ 丰雨期的持续时间,珠江流域从5月初到9月上旬后期,东南诸河从5月上旬到7月上旬,8月末到9月初再度短暂出现,长江流域从6月中下旬到7月中旬,西南诸河从7月中旬到 8月下旬,淮河流域从7月上旬至7月底、8月初,辽河流域在8月初出现极短丰雨期;⑥ 降水年际变异性最高的站点在青藏高原西南、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华北平原北部和汾河谷地,海河流域年降水具有最大的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69.
基于二维运动波模型,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小流域场次降雨产汇流过程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典型小流域内不同区域(坡顶、坡中及坡底区域及距离流域出口的远近)种植植被时产流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小流域内植被分布对产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分布及其特性对小流域场次降雨产流有较明显的影响;下游区域种植植被的减水效果和延滞洪峰作用优于上游区域,陡坡区域减水效果优于缓坡区域,且郁闭度越大,这种差别越明显;在该研究条件下,下游区的减水效果可达到上游区的3倍;30%郁闭度条件下减水效果可达10%和20%郁闭度条件下的3倍和1.4倍。  相似文献   
70.
利用粗糙集理论处理大数据量.消除冗余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计算出下沉系数各影响因素的属性重要性,约简了遗传规划训练样本集,建立了基于粗糙集和遗传规划的地表下沉系数预测模型。并与BP神经网络法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模型具有精度高,收敛速度快等特点,将其应用到地表下沉系数预测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